行业新闻
转型升级 别让新型产业再次同质化
目前,中国经济出现的问题是L型走势下的产能过剩。对此,在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指出,2016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五大任务中“去产能”排在了第一位,可见“去产能”任务的艰巨性,也说明了“去产能”问题的解决有清晰的思路。
对于“去产能”,有观点认为,去除过剩产能的关键做法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调整产品结构入手,以持续的创新来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这样的思路本来是一个理想的做法,是企业从“红海”进入“蓝海”的最佳途径。可是转型升级之后呢?从目前一些转型的企业来看,很多企业发现自己并没有摆脱残酷竞争,仍然在困境中苦苦挣扎。
究其原因,就是转型升级的同质化。很多企业的创新和产业升级不是在“人无我有”或“人有我优”上下功夫,而是看到同行业某一新产品或者看到另外某一行业很赚钱,就立马投资生产线,你这样,我也这样,大家从不同道路一致向一个队列或者一个圈子里拼命地“挤”,其结果肯定是新型产业也从一个激烈竞争的“红海”进入了另一个竞争的“红海”,这样的产业创新,让我们的企业何时能跳出产品同质化的“怪圈”?
拿我们目前最需要去产能的钢铁产业来说,过去我们的钢铁大都在低端市场上竞争,很多大的钢铁企业都以粗钢生产为主。经过多年的技术改造,随着钢铁产业的技术进步,很多钢铁企业看到了现在汽车板材和电工钢巨大市场,并投巨资进入该市场来分一杯羹。据“我的钢铁网”汽车钢团队的不完全统计,2014~2016年,全国计划投产汽车用钢的生产企业达十多家,设计产能约1068万吨,远远大于国内汽车用钢的需求,让业内对于汽车钢同质化竞争的担忧渐起。
钢铁行业如此,我们的有色行业呢?就拿我们的铝材来说,近年来随着汽车、轨道交通、航空和船艇四大交通运输领域轻量化趋势,铝合金型材因为多种优良特性成为实现轻量化交通的重要型材原料。这近千亿元的市场的“大蛋糕”,吸引了众多厂家加入高端铝加工产业的阵营。目前这一行业是有条件的上,没有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上。据悉,各种产能正在或者已经在投放之中,部分相对低端产品产能同质化,过剩的趋势已经出现。有业内人士指出,在某些特殊应用领域如特种航空材料和“和谐”客车用铝,每年用量有限,若一些厂家再都一哄而上重复建设,产能过剩乃至出现价格战的局面将很快出现。
这样的结局在钢铁、铝材方面出现,在多晶硅、锂电新能源材料等领域也在上演。我们熟悉的无锡尚德太阳能,曾几何时,这家企业可谓是光伏产业的极具诱惑力的明星企业,其从事的光伏产业也是大家公认的朝阳工程,似乎照到哪里亮哪里。可是,这样一哄而上的国内光伏企业太多太多,2012年5月18日美国商务部举起对原产于中国的晶硅太阳能电池作出的反倾销大棒一落下,国内市场同质化的产品便溃不成军,一个规模巨大、风光无限的尚德几番挣扎最终难逃破产命运,一个好端端的中国光伏产业,其发展神话瞬间破灭。
锂电产业也是如此,受到政策、市场、技术、资本等多重因素的带动,特别是受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的影响,中国锂电池行业正迎来巨大的市场机遇,《2016中国锂电池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未来十年内,动力锂电池产业规模有望突破1600亿元。面对这一巨大的利益诱惑,国内主要电池企业纷纷扩产,锂电池上游材料企业也在加速向下游渗透,由于门槛过低,很多其他行业的投资人也投巨资进入锂电行业,这让国内的锂电池行业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2015年中国锂电池产量达到46.8GWH,较上年同比增长49.3%。据“锂电大数据”的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锂电池的四大关键材料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其在国内的产量均占到各自全球产量的一半左右。前不久国家公布的新能源汽车企业通过生产和销售环节作假,骗取国家政府补贴的事件,给我们这一行业的发展动向敲响了警钟。
在笔者掌握的资料中,产品的同质化给我们的企业和行业造成危害的例子还有很多,其中有有色的,也有其他行业的。如何使行业有序健康发展,不再重复“一哄而上、同质化严重,产能过剩、惨淡出清”的老路,唯一的做法就是从产品同质化的“窠臼”中跳出,追求产品的差异化,从行业细分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不是一味在同一产品上拼个你死我活。这让笔者想起关于犹太人的商道的一个例子,说的是一个犹太人开加油站赚了钱,第二个人会在加油站边上开个饭店,第三个人会开个超市。若是有些中国人来做这样的事情,可能他看到第一个人开加油站挣钱,第二人会迅速也开个加油站,第三个人也同样会开加油站,最后的结果是犹太人的生意越来越红火,中国人的加油站却全部一起死掉了,这就是很朴素的“差异化”。同样的开店,不同的思维,其结果很值得业界各方思考和行动。